永乐二十二年,曾经的靖难首功之臣李景隆在自己的府邸中绝食十日后死去。
这位曾经的曹国公,从朝廷大将到朱棣的助力者,最后却落得个被圈禁家中、爵位被剥夺的下场。
朱棣得知他死讯后不但没有表示哀悼,反而冷冷地说了句"懦夫终于死了"!
这个曾经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将门虎子,为何会有这样凄惨的结局?
金钥匙出身的“纨绔子弟”
李景隆出生在明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。
展开剩余92%父亲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名将,从朱元璋草创时期就跟随左右,南征北战,立下赫赫战功,被封为曹国公。
朱元璋特别看重李文忠,不仅因为他是自己的得力干将,更因为李文忠是自己二姐的亲儿子。这就意味着李景隆不仅是开国功臣之后,还是真正的皇亲国戚。
在大明朝的勋贵体系中,公爵是最高等级,而李家作为开国功臣家族,享受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。
李景隆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,锦衣玉食,养尊处优,没吃过什么苦。
李文忠去世后,按照明朝的制度,爵位由嫡长子继承。李景隆作为长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曹国公的爵位,成为朝中的重要勋贵。
这种承袭制度本是为了报答功臣的付出,但对李景隆来说,这份荣耀来得太容易了。
他没有经历过他父亲那种从战场拼杀中一步步赢得的荣誉,只是单纯地"出生即贵"。
在朱元璋晚年,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,李景隆获得了更大的提升,被加封为太子太傅,并掌管左军都督府。
左军都督府是明朝京师五军都督府之一,掌管着重要的军事力量。
但讽刺的是,李景隆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军事才能,他的提拔更多是基于他的血缘关系和家族背景。
朱元璋生前对藩王们多有防范,对他们的权力有严格限制。他曾说过"朕死后诸子不可离京师一步"。
但他似乎没想到,他精心布置的政治局面会在他死后这么快就被打破。
这个时期的李景隆已经养成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惯。他府上奴仆成群,美女如云,整日饮酒作乐,很少关心军政大事。
即使掌管左军都督府这样重要的职位,他也常常是委派亲信处理日常事务,自己则沉迷于享乐。
建文朝的无能大将军
1398年,朱元璋驾崩,朱允炆继位,是为建文帝。新皇帝一上位就开始实施削藩政策。
从理论上说,强化中央集权,削弱地方势力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。
但从现实情况看,朱元璋刚去世,新帝初立,朝中党争严重,这时推行如此激进的政策风险极大。
建文帝的削藩行动首先针对的是周王朱橚。李景隆接到任务后,率军前往周王府,成功将朱橚捉拿。
这次行动的顺利完成给了建文帝和朝中文臣一个错误的信号——削藩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。
但事实上,周王并没有多少实权和军事力量,捉拿他的难度本就不大。
真正的挑战来自燕王朱棣。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,朱棣不仅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,还驻守在战略要地北平,手中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。
更重要的是,朱棣身边聚集了一批朱元璋时期的老将,如张玉、张辅等人,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军事精英。
1399年8月,得知削藩消息的朱棣以"清君侧"为名起兵反抗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"靖难之役"。
面对这一严峻局面,建文帝需要派出一位能力超群的将领前去平叛。
最初,他任命的是老将耿炳文。耿炳文虽然年事已高,但军事经验丰富,是朱元璋时期的名将。
然而,在与朱棣的第一场较量中,耿炳文就吃了大亏,朝廷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。
就在这关键时刻,朝中文臣黄子澄和齐泰建议任命李景隆取代耿炳文,担任大将军统领剿灭叛军的战事。
他们推荐李景隆的理由是他身为皇亲国戚,忠诚可靠,而且掌管左军都督府多年,应该有足够的军事才能。
建文帝接受了这一建议,拜李景隆为大将军,率领50万大军北上征讨朱棣。
李景隆带着这支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北平进发。按理说,以5比1的兵力优势,剿灭叛军应该不是什么难事。
但李景隆从小娇生惯养,没有真正的战场经验,对军事战略一窍不通。
更要命的是,他骄傲自满,不听部下建议,认为凭借自己的兵力优势,只需围困北平,朱棣就会束手就擒。
可朱棣和他的部下可不是等死的主。朱棣派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守城,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在外围游击。
朱高炽守城十分坚决,而朱棣的骑兵则不断切断李景隆大军的补给线,袭扰其营地。久而久之,李景隆军中士气低落,粮草不济,甚至出现了逃兵现象。
看到围城计划失败,李景隆决定撤军。
但撤退过程中,他又犯了致命错误——没有派出足够的侦察兵了解敌情,也没有做好军队的保护措施。
结果在郑村坝遭到朱棣军队的伏击,大军溃不成军,损失惨重。
这场失败并没有让李景隆有所警醒。回到京城后,他没有认真总结教训,反而将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者部下不给力。
建文帝虽然对他有所不满,但因为血缘关系和朝中没有更好的将领人选,依然让他统领大军。
1401年,李景隆再次率军北上。
这一次,他吸取了上次围城的教训,决定主动出击。但他的"主动"缺乏战略思考和战术安排,只是简单地将大军推进。
结果在白沟河畔再次遭到朱棣的伏击,大军再次崩溃,十几万兵马损失殆尽。
两次大败,让建文政权的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,也让朝野上下对李景隆彻底失去了信心。
但建文帝因为血缘关系,加上朝中确实缺乏有能力的将领,依然没有对李景隆进行严厉处罚。
金川门里的变节者
李景隆在两次大败后,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。
一方面,他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产生了怀疑;另一方面,他开始佩服朱棣的军事才能,并对朱棣最终胜利的可能性有了新的认识。
再加上朝中文臣对他的不断指责,李景隆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出路。
朱棣非常了解李景隆的心理。他知道李景隆"含着金钥匙长大,缺乏谋略和勇气",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。
朱棣通过各种渠道向李景隆传递信息,表示如果他能帮助自己取得胜利,不仅不会追究他之前的行为,还会给予他更高的地位和荣誉。
1402年初,朱棣的军队已经推进到南京城外。此时的建文朝廷内部已是人心涣散。
一些大臣看到形势不妙,开始暗中与朱棣联系。李景隆作为掌管左军都督府的大将,手中握有京城的部分军权,成为了朱棣拉拢的重点对象。
经过一番权衡,李景隆做出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——背叛建文帝,帮助朱棣入城。
他联系了同样被囚禁的秦王朱橞(朱元璋第十三子),共同谋划开城门迎接朱棣军队的计划。
1402年5月,李景隆和朱橞派人打开了南京城的金川门,放朱棣的军队进城,朱棣军队迅速控制了南京城。
建文帝在宫中纵火自焚(还有说逃走),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。朱棣登基,改年号为“永乐”。
永乐朝的“弃子”悲剧
朱棣登基后,按照惯例需要论功行赏。
作为打开金川门、让朱棣军队顺利入城的关键人物,李景隆被列为靖难首功之臣,加封太子太师。
表面上看,他的地位似乎更高了。但精明如朱棣,怎会真正信任一个背叛了上一个主子的人?
朱棣对李景隆的态度可以用"用而不信"来形容。他需要借助李景隆的名望和影响力来稳定朝局,但内心深处对这个变节者充满戒备。
朱棣深知,能够背叛建文帝的人,也可能在未来背叛自己。这种不信任感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烈。
很快,朝中开始有大臣公开抨击李景隆。他们指责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表现不力,甚至暗示他曾经有过反复无常的行为。
永乐三年(1405年),随着朱棣的统治日益稳固,他对李景隆的忌惮减少,而对其鄙视却与日俱增。
在一次朝会上,朱棣公开批评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,说他"胆小如鼠,无谋无断"。
这番话虽然看似是对过去军事行动的评价,实际上是在向朝臣传达一个信号——李景隆不再受到皇帝的器重。
永乐五年(1407年),朱棣开始重新评定靖难功臣。在这个过程中,李景隆被从靖难首功之臣的行列中除名。
理由是他在靖难初期曾经反对朱棣,率领大军围攻北平,犯下"重罪"。这一决定彻底粉碎了李景隆的政治地位。
失去了靖难功臣的光环,李景隆的处境急转直下。他的曹国公爵位被剥夺,只保留了一个虚衔。
更糟的是,他被软禁在家中,不得随意外出,更不能参与朝政。这位曾经的高官显贵沦为了实质上的“囚徒”。
永乐十年(1412年)左右,朱棣派人搜查李景隆的府邸,声称在查找一些与建文帝有关的秘密文件。
这次搜查不仅是对李景隆的侮辱,也是对他的警告——别想着翻身,老实待着。
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,李景隆过着被软禁的生活。府上的仆人大多离去,昔日的朋友也不敢来往,怕惹上麻烦。李景隆逐渐变得孤独、抑郁,甚至有些精神失常。
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,已经六十多岁的李景隆终于无法忍受这种屈辱的生活。他绝食十日,最终含恨而终。
朱棣得知李景隆死讯后,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,反而冷冷地说:"懦夫终于死了。"这话里有愤怒,有失望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悔恨。
李景隆去世后,他的儿子们没有承袭任何爵位,家族也逐渐沦落。那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李家,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之中。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李景隆出身显赫,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起点,却因为性格缺陷和能力不足,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决定,最终落得个凄惨收场。
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乱世中,没有真才实学,仅仅依靠家世和血缘关系是走不远的!
参考资料:《明史·李景隆传》、《明太祖实录》、《明成祖实录》、《国榷》、《南京大学历史系明史研究论文集》、《明代政治史研究》发布于:山东省
